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1)材料一中“尊敬的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的具体表现。
              (2)从上述材料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持何种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 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 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 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 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个“轴心时代”会有很大的不同。概括 起来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连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发展的 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新轴心时代’’的 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 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因此,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人民论坛•“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超越》
              评论材料中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4. 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分析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是什么?为什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乌托邦方案”?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设计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我们的护卫者……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二    这样,只有哲学才有可能使人变成政治的存在。由此可见,教育并不是对某技能的培养;不如说,它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它只是要平息内在的冲突…….--[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材料三    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同某些目的相符的性格原来为当初建立政体的动因,亦即为随后维护这个政体的实力。……那么,他们在作为一个城邦的分子以前,也必须先行训练和适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善业。--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护卫者”的职责,指出使公民成为“护卫者”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理由。据材料三,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目标。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共同认识。
            • 6.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提出的             ,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A.水是万物之源
              B.逻辑三段论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万物流变,无物长存
            • 7. 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由“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
              A.对雅典民主政治状况持肯定态度
              B.赞同抽签选举办法
              C.主张按照人的品德确定社会分工
              D.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 8. 《理想国》一书中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是
              A.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B.什么是人的本质
              C.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9. 正义与民主是当今社会人们津津乐道的社会话题,在古代西方先哲中,首先完整而系统地探究这一问题的是
              A.梭伦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 10. 亚里士多德曾对一位学生说:“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他可能在向这位学生解释
              A.伦理学
              B.三段论
              C.中庸之道
              D.唯物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