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五: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六:“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用“机工”的“机户”了。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5分)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 3.

              (13分)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海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2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 个…… 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郭德利认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观点。有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4分)

               

            • 5.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
            • 6.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7.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8.

              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正确
            • 9.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10.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