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


              但丁


              孟德斯鸠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大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五: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结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


              请回答:
              (1)在西方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哪三次解放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选自文艺复兴高潮时期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三、四、五,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化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风云网》(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材料2: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3: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伽德罗的分 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1)材料1中的 “人文主义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1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
                                                                                                                                                                              
              (3)根据材料3,指出启蒙运动前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 4. 1500年前后是西欧历史的转折点,许多学者将其视为中世纪欧洲与近代欧洲的分水岭。16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关于欧洲16世纪的几个问题。 
              1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这种现象或多或少成为了经济生活的一种常态。1500年以后,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时于商人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力的刺激力量,随着价格的上涨,准备将来销售的一切耐用资产都有机会获得利润。欧洲各国通货膨胀率的不同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
              ——英国布朗参考书集团编《经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欧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出现于欧洲16世纪的言论:
              ①哈姆雷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②每一个基督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赦免。
              ③我们所谓的先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先定,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
              (2)从上面的三段言论中,任选一段,指出其作者,分析其含义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 “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简要指出欧洲历史上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试评价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上心文化人的学派”……。
              材料二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三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卢梭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1)根据材料一,按序号写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派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莎士比亚宣扬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方面,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对东西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梵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禁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出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紫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比萨斜塔,伽利略在此做过落体实验

            图2 苹果落地,牛顿思考它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四

            《巴黎圣母院》

            德拉克洛瓦的《西奥岛的屠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王国”的本质是什么?材料四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