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武昌起义猝然发动,猝然成功,而此前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是屡战屡败,可以说,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大大出乎革命党人的预料,在混乱的局势面前,革命党人慌忙把领导权让给了黎元洪……孙中山宣称:“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已达到,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杨波《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不数月半壁江山易帜,然而摆在国人眼前的景象是:“言外患则日逼南满,俄涎蒙古也;言内忧则会党充塞,匪盗如毛也。再观内部意见丛生,内讧可惧,四崩五裂,论之堪忧……每逢夜半,枪声四起,睡不安忱,惊惶起坐。”而此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状态,即“革命军起,革命党消”,“非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能澄清宇内,底定中原”。--《共和危言》,1912年3月28日《申报》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体的江浙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压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治权力,由袁世凯当共和政府的大总统……列强表示,只有在袁世凯解决“南北争端”后,才可能承认中华民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1)阅读以上三段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你如何看待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谈谈你的认识。
            • 2.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干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
              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近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如:既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何后来会发生袁世凯复辟?《临时约法》是否真正巩固了革命成果?为什么后来又出现新文化运动呢?--《辛亥革命研究资料汇编》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树干断了,树墩还在”?
              (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围绕着土地政策展开激烈论战。保皇派坚决反对革命派的土地政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危害国本,煽动下等社会革命,制造社会动乱。革命派指出: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地主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才能使生产事业得到发展。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
              (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多种原因。
              (2)材料三称辛亥革命的结局是“王朝更替”。请指出“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