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标题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根据漫画中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A.九·一八事变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七七事交
            • 2.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D.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 3.

              1924~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 运动震惊了中国大地,也给当时的北洋军阀以沉重打击,但最后的结果仍是走向失败。某个学生对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找到了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其中属于主观原因的是(     )

              A.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C.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D.中国共产党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4.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对联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 5.

              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1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8分)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 6.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 7.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8.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沃纳姆著《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当凡尔赛大肆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公社寓于迂腐的仁慈而未对市内的反革命分子采取坚决措施。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学说的作者,并概括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学说发表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及失败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6分

               

            • 9.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9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谱写了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应该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振兴
            • 10.

              (12分) 上海,今日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她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1.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2分)

              2.上海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列举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名称及其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内容。(3分)

              3.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2分)

              4.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该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模式?该组织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