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C.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军
              D.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特点
            • 2.

              “按欧美诸邦,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其不欲中国之扰乱固也。故当两军相持,历年不决之际,彼等必欲有所助以冀速定。而北京政府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材料说明

              A.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
              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列强的默许
              C.资产阶级革命得到西方的认可
              D.国民大革命利用北洋政府与西方的矛盾
            • 3.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 4.

              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

              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
              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
              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廖仲恺大事年表

              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参加反袁活动;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22年,筹集北伐经费;

              1923年,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一大”主席团成员,坚持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支持省港大罢工;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批判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摘编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7分)

               

            • 6.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地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爱国救国
            • 7.

              (25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9分)

               

            • 8.

              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出该段历史属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9.

              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 10.

              “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

              A.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发动南昌起义,建立工农红军
              C.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