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1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8分)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 2.

              (13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

              材料二

              材料三

              (1)近代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古老的北京城,请给材料一中的明信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2)近代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上述材料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说明相关的历史事件并阐述其历史意义。(4分)

              (3)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材料三就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图5引发了中国的全面抗战,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图5至图6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 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廖仲恺大事年表

              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参加反袁活动;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22年,筹集北伐经费;

              1923年,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一大”主席团成员,坚持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支持省港大罢工;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批判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摘编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7分)

               

            • 4.

              (25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9分)

               

            • 5.

              材料一 近代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

              品等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

              资料

              1893

              6

              8

              10

              76

              1910

              5

              1

              10

              10

              64

              1920

              2

              2

              21

              19

              56

              1930

              7

              9

              23

              13

              58

              1936

              1

              7

              36

              10

              45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

              矿产品

              (机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16

              24

              1

              54

              5

              1910

              31

              2

              5

              11

              19

              23

              9

              1920

              34

              9

              8

              2

              13

              32

              2

              1930

              41

              2

              4

              5

              12

              21

              5

              1936

              41

              6

              6

              7

              6

              34

              1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正常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直接依靠暴力来强制进行的。进口商品比在国内生产相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便宜,或者国内不能生产相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并非弊大于利之举。在进口贸易中,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中外经济的交往,尤其是对外贸易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也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摘自《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别归纳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17分)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9分)

               

            • 6.

              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请回答:

              (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分)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1分)

              (2)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1分)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2分)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2分)

              (4)从国共两次合作的结果,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2分)

               

            • 7.

              (13分)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时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北京大学教授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

              材料二

              人物

              著作

              核心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自由”“平等”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康德

              《纯粹理性的批判》

              “人非工具”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两次“思想市场”中的“救时主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思想市场”出现的条件。(3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上述人物思想的共同性。(2分)并谈谈他们思想的政治意义。(2分)

               

            • 8.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沃纳姆著《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当凡尔赛大肆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公社寓于迂腐的仁慈而未对市内的反革命分子采取坚决措施。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学说的作者,并概括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学说发表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及失败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6分

               

            • 9.

              (12分) 上海,今日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她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1.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2分)

              2.上海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列举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名称及其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内容。(3分)

              3.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2分)

              4.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该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模式?该组织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5分)

               

            • 10. 史料研读、专题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专题探究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请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表现,简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料研读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比较

              (3)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问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4)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