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1919》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0月)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
              (4)上述三则材料揭示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 2. 材料一  刚诞生的共和国组建了一个反映启蒙思想原则的政权。1787年,国民议会起草了新的政治体系蓝图--《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其中强调了个人权利。美国领导人将联邦政府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同意遵从这部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宗教信仰等个人自由。他们并没有将政治和法律权利平等地赋予这片刚刚独立的土地上的所有居民。……那些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群体强烈要求获得自己的政治和法律权利,并为此不断抗争。而已经拥有权利的人不愿意把权利分享给他人,于是引发了矛盾和斗争,有时还会导致暴力冲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随着公民权利的扩大,美国社会拓宽了启蒙思想中关于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的含义。
              --摘自[美]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材料二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月1日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1月30日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该年成立的实业团体达40多个
              2月1日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2月13日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
              3月政府颁布剪辫令、禁止缠足令,倡导变革礼仪等社会风俗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政府、参议院等不久迁往北京
              7月10日教育部重订学制,规定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本科4年
              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合并为国民党
              10月22日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报部立案者89种,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9月初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12月15日袁世凯颁布《戒严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政历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并分析中华民国建立的影响。
            • 3. 阅读下列材料: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规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他先后提出了哪两大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他“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深圳胜利举办,这为中国南京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青奥会提供了经验。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     ]


              A.图l: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6.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 7.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成就及其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烙上其特有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开始,历史教育之内容与价值观问题日益与王朝“正统”(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相呼应。
              --郑流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源流与传统》(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教育目的。
              【材料二】1912年颁布的《共和国教科书》如其编辑主旨所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之人格;注重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王应宪《制造国民:近代修身教科书的政治诉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教科书》编写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三】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历史标准》(3)列举1840-1949年间反映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断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举三项即可)
              【材料四】台湾高亚伟教授在《历史教育的立场问题》提出:本国史的教学应采取中华民族的立场……但是,陈光棣教授认为对历史的最低要求是忠实、可靠,这就不能有所谓“立场”,因为有立场就不能公正和客观。
              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赞同谁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 8. (1)“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据此回答: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了什么理论?掀起了哪些重大的革命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创新来自于社会实践。”据此回答:在改革开放新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取得的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什么?这些理论成果可证明的现实实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新时期理论成果的指导下要达到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 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了157 .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 .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①外来经济控制消除 ②民国建立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的推动 ④封建社会的终结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0.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老农守旧排外的心态
              B、革命党人与民众之间隔阂较深
              C、日本服饰在当时流行
              D、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尚未觉醒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