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 
              [     ]

              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经历时帝制的腐朽
              C.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D.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2.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3.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4.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话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笑话我”。造成“他有淹死的危险”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对革命的破坏    
              B、袁世凯叛变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 5.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1913年5月5日《大公报》载:“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材料说明当时报纸具有讽喻时政的功能②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
              ③“宋案”不可能见于当年报纸中④材料中的“外人”是指西方列强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7.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门口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

              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C.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D.信息闭塞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     ]


              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0. 2012年元旦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的纪念日。届时海峡两岸将在南京和台湾分别举行纪念大会,部分学者参加百年畅想座谈会。两岸尽管存在着分歧,但能取得共识的是
              ①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②臣民变为公民,开启了中国近代法治社会的一道窗口
              ③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革命④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