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 为英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1861年至1908年)则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两人在位的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这一时期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 ……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起什么作用?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全球通史》

              (5)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德意志、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1世纪初中国的史实,分别说明当时两国是如何“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和议”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认为屈膝求和,将招致严重后果:“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观点。
                                                                                                                                                                                
            • 4. 海洋     
              近代以来,“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体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1)结合16——19世纪英国的相关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经历了旧中国百年屈辱后,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辉煌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图)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材料三 200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新中国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材料四 2009 年10 月1 日,国庆庆典游行中,以领袖巨幅画像、领袖原音重现和标语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奋斗的伟大历程。

              “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        “邓小平理论”标语方阵

               “三个代表”标语方阵          “科学发展观”标语方阵

              (1)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如何理解?
                                                                                                                                                                              
              (2 )材料二中“三十年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3 )指出材料三中第五件大事的标志,并概括其原因。
                                                                                                                                                                              
              (4 )依据上述四则材料,结合中华民族一百七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和成就,说明这一切对于我们走现代化道路有什么启迪?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演进坐标图。

              材料二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克劳在《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在推动能源利用方面,分别有哪些革命性的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阶段对世界和中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应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机遇、调整策略,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他们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摘编自《新全球史》

              (1)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分别面临怎样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两国分别启动了什么“改革计划”?两国在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盟国的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时第三国。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材料反映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在怎样的国际形势下签订的?其内容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10年7月25-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清朝咸丰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这些诗句揭露了列强(    )

              A.攫取领事裁判权
              B.强建租界
              C.强开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
            • 10.

               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不平等条约是指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最先由中国国民党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自1840年英国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始,到八国联军战争侵华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记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提示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主要不平等条约两则。

              (2)叙述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