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土纱遭到了机制纱的排挤
              B.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C.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D.19世纪土纱占主导地位
            • 2.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 3.

              鸦片战争后,养活“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4.

              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 5.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茶和丝的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茶、丝生产利润高.产量大
            • 6.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的。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分析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3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2)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三    1979—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3)据材料三,指出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 7.

              1885年,广东一些手工丝织业者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杀死丝厂工人。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派兵查封各处丝厂,理由是“平民不得私擅购置机器。”这说明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官府的歧视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③清政府重视社会稳定,平衡各方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8.

              据1872年的一份统计,当时各通商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激增,连时人都发出感叹:“甚矣,生齿之繁也,可谓庶而富者矣!”在时人眼中看来,人口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是:

              A.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B.人口的增加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扩大刺激了人口与商业的繁荣
              D.人口与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 9.

              下列各项历史叙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历史叙述                                                                                                           结论

              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一人”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

              B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C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达到23.4%,到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其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中国的家庭纺织业可有效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D         要搞大农业,首先要把富农小的庄园消灭掉,发展集体农庄;要搞大农业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            用强制手段、行政命令,在农村调整阶级关系,实现农业集体化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1.材料一中的“丝一银贸易”反映了世界经济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据材料四概括入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