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 2.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2分)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4分)

               

            • 3.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200万人居住在2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  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虽然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

              ——《美国城市化模式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材料五  7月21日,由于暴雨天气,水漫北京,造成严重的人员、物质损失,7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这个教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以人为本,并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

              ——新华网2012年7月27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的?(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7.21’特大自然灾害”,思考当今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存在着哪些相似的问题?(4分)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何启示?(3分)

               

            • 4.

              (13分)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6分)

               

            • 5. 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 ,不正确的是(  )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
              中国32.829.819.76.2
              英国1.99.519.918.5
              A.中国手工业生产曾经世界领先
              B.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艰难
              C.工业革命促使英 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 6.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
              1912-1916159561180.74
              1917-1921392697982.03
              1922-1926430743900.91
              1927-1931551929981.81
              A.国民政府的倡导
              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5世纪以来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洲人种的分布

              (1)材料一中美洲人种的构成有何变化?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8年,买办出身的徐润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谋取高额利润,有人称徐润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从福州出发的茶船数量从同治十年(1871年)的3艘增至同治十一年的34艘。至1886年,中国茶叶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
              ——摘自《新华网》

              (2)据材料二简析近代中国茶叶出口量剧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促进世界联系加强的科技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信息,概括近代世界联系加强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中国经济融人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中的“丝、银贸易”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包世臣《安昊四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3)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据材料四,概括人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行”或“行会”始见于唐、宋代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宋代,各行业都有行的组织,而“行”的众多也必然导致同行业组织——行会较多。但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不快,且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在经济领域中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传统行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招收和使用帮工的数目,限制作坊开设地点和数目,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和原料的分配,规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由于行会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的风险得以分担。时至明清时期,行会已较为普及,由于自身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业务上的垄断性和技术上的保守性,其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多重作用与影响更是令人注目。
              ——摘编自范巧《对唐宋行会制度的性质界定》

              材料二 行会进入中国近代以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固守陈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如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取消了原来对生产经营的诸多限制,主要对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道德约束。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外贸行业的产生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行会,如上海的洋布公所、洋油杂货公所、震巽木商公所(洋木业)、集义公所(进口海产业),汉口的西皮杂货公会、洋广杂货公所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1)宋代以后行会的发展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商业环境,结合材料一分析古代行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行会在性质和范围上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