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2分)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4分)

               

            • 2.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中,自由主义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传播。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思想家那里有很多解释,从抽象的理念角度,自由主要是指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法律除外)的发展和人格独立,个人的独立选择等。个人的自由发展既包括经济的自由发展,也包括个性及其他方面的自由发展,并强调这种发展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是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和约束的……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古典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率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

              ——摘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10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曰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曰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5分)

               

            • 3.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钱病鹤先生于1909年创作的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对其表达的寓意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人们只关心铁路的经济利益
              B.对帝国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强烈不满
              C.具有反帝和反对清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
              D.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促进中国铁路业的发展
            • 4.

              (28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  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6分)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8分)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6分)

               

            • 5.

              下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爱国”牌香烟设计的烟画。仔细观察画面,能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要求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讲求营销策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 6.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200万人居住在2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  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虽然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

              ——《美国城市化模式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材料五  7月21日,由于暴雨天气,水漫北京,造成严重的人员、物质损失,7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这个教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以人为本,并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

              ——新华网2012年7月27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的?(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7.21’特大自然灾害”,思考当今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存在着哪些相似的问题?(4分)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何启示?(3分)

               

            • 7.

              观察下面嘉庆、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区家庭规模户均人口比较表(部分)。

               

              时间          省区

              直隶

              山东

              山西

              浙江

              江西

              嘉庆二十五年(1820)

              5.67

              6.91

              6.83

              6.08

              5.73

              宣统三年(1911)

              5.15

              5.49

              4.82

              4.25

              4.94

              关于表1中变化的主要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C.国家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
              D.近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 8.

              (2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表1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表2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表2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建筑用品;

              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6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共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8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款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第二十五款合众国民人在中国各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第三十二款嗣后合众国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以示和好之谊;该船如有采卖食物、汲取淡水等项,中国均不得禁阻,如或兵船损坏,亦准修补。    
              ——《望厦条约》

              材料二  废除《辛丑条约》,美国“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条约还规定新约中未涉及的问题,如有影响中国主权的,应由中关双方政府代表会商,依照普遍承认的国际公法原则及近代国际惯例解决之。
              ——摘编自1943年1月11日《中关新约》  

              材料三    中关贸易状况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攫取了哪些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炼材料三的主要信息,并分析其原因和由此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