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胶济铁路是德国在1904年修建而成,沿线村镇“虽僻处乡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如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乃一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这个仅有60余户的村庄,就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这说明

              A.德国侵略山东有独霸中国的野心
              B.列强的侵略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
              C.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
              D.外国经济侵略具有客观进步作用
            • 2.

              甘地和孙中山是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1937年中国主要铁路示意图






              材料三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2)根据材料二及图示,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 3.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的慢的真意味。”“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其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对使用现在交通工具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D.排斥近代西方文明
            • 4.

              近代中国道路同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 5.

              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材料反映出: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 6.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 7.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 8.

              早在1874年,法周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材料反映出(    )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围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 9.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武汉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06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1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1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5年

              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问逐年缩短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 10.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巧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

              ——《中国经济周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及其时代特征。

              (3)材料三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材料四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