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2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2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1分)
              (4)以上4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那些影响?(12分)
            • 2.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梁启超批评他们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朝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代,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以上材料均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梁启超的批评针对的对象是谁?(2分)他们的主张是什么?(2分)结果如何? 梁启超批评是否有道理? (2分),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情景你认为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列举他的主要著作。他是如何做到“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的?他推动的一场救亡运动叫什么(6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为实现伦理觉悟,陈独秀领导什么运动,此运动高举的两面旗是什么?此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8分)
            • 4.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A.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C.弃文从商成为时代潮流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回答:
              小题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6分)
              小题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6分)
              小题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2分)
            • 6.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的学术追求”的主要含义,并简述其背景。(2分)
              材料二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清)张树声《遗折》(1884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并概括作者对材料一中的“新的学术追求”看法。(2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1916年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材料三中的“新时期”指的是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5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4分)
            • 7.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 8.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  )
              A.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求仕途道路的封闭
              B.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传播了西学,加快了安徽近代化的进程
              D.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 9.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
            • 10.
              “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