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李鸿章幕府》表格,回答问题:

              注:清代幕府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僚,古代为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
              ——整理自《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欧阳跃峰《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1)从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来印证你从现行教材中所学的相关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幕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问题:
              (1)文中的“破屋”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屋”之“破”主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鸿章“一辈子”办了哪些“事”?任举2件并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鸿章自诩为“裱糊匠”,但也有人称其为“开拓者”。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日现代化 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 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问题: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各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 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直接可以推断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断出来的?你认为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单元主题学习法,能呈现历史进程的阶段特征、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演进的趋势。某同学阅读了以下列出的中国近代史中相关课目,拟定了一份单元学习提纲。请你帮她完成空缺的部分。
              第1课:思想潮流的演进
              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3课: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4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5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 8.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晚清的西学东渐其实质是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 9.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材料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