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
              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2: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1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3.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 4.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某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洋泾浜英语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     ]

              A.中外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的需要
              B.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 5. “‘来’是‘康母’(come)‘去’是(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当时上海
              [     ]

              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映
              B.殖民同化政策的结果
              C.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D.英语教育普及的体现
            • 6. 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这些内容说明当时
              ①出现男女平等的思潮  ②女性勇于公布自己的折偶标准  
              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了挑战  ④婚姻习俗已得到彻底变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 8. 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

            A、流行语言
            B、基因工程
            C、菜篮子工程
            D、安居工程
          • 9.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喜欢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 10.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