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实,罗斯福新政的最大贡献,不是帮助美国经济复苏,而是帮助美国民众度过了大萧条的艰难日子。比如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制定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措施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对其加以简要评价(4分)
              材料二: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性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新”有何表现。(2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定经济政策的启示(3分)
            • 2.
              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这里“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D.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 3.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材料反映的是(   )
              A.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为战争进行动员
              B.苏俄为巩固新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D.苏联为应对德国法西斯入侵进行战争动员
            • 4.
              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l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
               
              A.消除了阶级矛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D.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 5.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6分)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3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6分)
            • 6.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 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认为政府付给他们的纸币只不过是“彩色的纸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该政策                                    
              A.一开始就遭到农民的强烈反对
              B.是牺牲农业而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C.不利于政权的巩固与经济的恢复
              D.不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有效途径
            • 8.
              下列有关新经济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1922年开始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标志
              C.解除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D.其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 9.
              选做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拒绝“通常的”工业化道路?(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以你所学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9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2: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3:(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3)材料3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从以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