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29年,葛兰西强烈批判当时的人们只是希望改变政府的放任自由主义政策,而不改变国家的经济基础。他认为只有在政治上采取相应的行动(如诉诸武力),才能将经济从传统政策的死压下解放出来。由此判断葛兰西可能是

              A.垄断资本主义的拥护者
              B.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C.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
              D.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 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215年,伦敦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规定: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全体自由民享有自由权;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不经过合法裁决和法律的审判,国王不得逮捕和囚禁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不得宣布他们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得将他们处死。《大宪章》还规定,如果国王违背他的诺言,贵族们有权拿起武器来反对国王的统治。在英国的宪法术语中,《大宪章》是基石,是通向民主政治的台阶。              

              ――据岳麓版教材改编

              (1)据材料一,归纳《大宪章》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指出《权利法案》与《大宪章》相比有何创新之处。(10分)

              材料二:在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面,促使议会授权总统紧急时刻的特别权力,罗斯福据此得以实施其“新政”措施。……在英国,战争极大扩大了劳合•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丘吉尔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绕过议会而由战时内阁直接做出,这种做法的结果自然是首相权力的巨大增长。……二战后,德国重建时期,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阿登纳及其办公室成了实际上的政府中枢。……在法国,戴高乐制定的第五共和国宪法剥夺了议会选举总统的权利,赋予总统以任命总理的权力、特殊情况下的“非常权力”以及越过议会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国家大事的特殊权力。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议会地位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如图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6分)

               

            • 4.

              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

              ①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②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③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5.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中,自由主义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传播。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思想家那里有很多解释,从抽象的理念角度,自由主要是指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法律除外)的发展和人格独立,个人的独立选择等。个人的自由发展既包括经济的自由发展,也包括个性及其他方面的自由发展,并强调这种发展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是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和约束的。

              材料二  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一程上来。

              材料三  古典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率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自由主义”的内涵是怎样不断拓展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诞生的历史必然性。(6分)

              (3)据材料三,归纳概括亚当·斯密理论主张的核心,并结合史实说明亚当·斯密理论的实践果。(6分)

              (4)综合以上认识,谈谈亚当·斯密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4分)

               

            • 6.

              如果在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苏联、德国、美国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

              A.中国:“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
              B.苏联:“机器轰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C.德国:“人民游行,谴责政府无能”
              D.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 7.

              美国青年Mike在1930年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

              ①生产的大量产品无人购买          ②多年投资股票积聚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

              ③家里大多数东西都是分期付款买来的 ④遇到有人向其宣传罢工计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 8.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9.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和国纷纷采取措施摆脱危机,世界上有70个国家

              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实行限制进口和直接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的金

              本位,导致通货膨胀,56个国家货贬值,世界金融陷入混乱。美国实行新政,饭后整顿金

              融、调整工业、农业、兴建公工工程,调整劳资关系,实行社会救济,保障雇员章程,调整

              劳资关系等。德国和日本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强化垄断组织,大力进行扩军备战,

              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往的周期过程是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而1929

              年的经济危机在低谷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危机,

              即使危机解决较好的美国,1938年失业率仍有10%,1939年的工人年平均工资仍低于1928

              年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回答:

              (1)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2)归纳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点?(4分)

              (3)试评述罗期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积极作用。(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