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腾。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7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分)

               

            • 2.

              (26分)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20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表

               

              ——赵吉庆:《工业化过程中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其对策》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50—1920年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 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10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4分)

               

            • 3.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下列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

              A.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是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调节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 4.

              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一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

              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 5.

              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
              B.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6.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

              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

              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

              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

              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

              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

              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

              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

              同?(6分)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4分)

               

               

            • 7.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对此句话理解最正确?

              A.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B.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产生了巨大挑战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 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 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 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 ~1932 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 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 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 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 %,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效果各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行业中用工情况(%)

              ——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表2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

              ——根据吴于廑主编的《世界近代史》(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改编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后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的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对下列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失意的胡佛

            兴高采烈的罗斯福总统

            [     ]

            A.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B.胡佛改变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C.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D.罗斯福新政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