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31年3月,日本颁布《重要产业统制法》,要求在26个“重要产业”中组建卡特尔(垄断组织).1931至1935年,全国共建了35万个卡特尔和17个托拉斯(垄断组织).这主要是为了应对(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太平洋战争
              C.世界性经济危机
              D.全面侵华战争
            • 2.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腾。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7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分)

               

            • 4. 有一个时期,天津和上海的茶、粮食、棉制品和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普遍发现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买家减少。这种典型的经济现象大规模出现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B.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
            • 5. 某一时期,英国失业保险委员会宣称“在已婚妇女作为一个阶层的情况下,对她们的工业雇佣是不正常的情况”。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查尔斯•里克特则认为:“让妇女远离车间将解决男人失业的问题,并提高危及国家的低出生率。”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18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
              D.19世纪八九十年代
            • 6. 《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写道:“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胡佛(政府)在控制税率和联邦开支水平以刺激投资和减少失业方面是一个激进分子。”这主要说明(  )
              A.胡佛完全抛弃了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成为军国主义激进分子
              C.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D.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 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 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 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 ~1932 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 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 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 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 %,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出现该现象的时代背景可能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B.20世纪30年代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 9.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中的几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 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1)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l 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2)结合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材料三:“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3)导致这-时期人们“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经济、政治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在1945年,即使是一位最乐观的预言家,也无法想象到这种文明所具有的广泛程度和它的特征。”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
            • 10.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效果各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行业中用工情况(%)

              ——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表2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

              ——根据吴于廑主编的《世界近代史》(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改编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后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的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