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 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 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 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 ~1932 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 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 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 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 %,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2: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3: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对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 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1)材料1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1、2,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3,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不久,为扭转英国经济“滞胀”局面,改变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即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控制货币发行量来压低通货膨胀;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提高银行利率,紧缩信贷;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加速固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并通过税收改革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复苏。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由储蓄积累起真正的财富,然后这些真金白银的资本被用于投资,从而产生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财富,社会经济由此进步,这种增长带来的是经济肌肉的发达,经济骨骼的强健,经济营养分布的均衡…… 另一种模式就是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国家、企业和个人大量负债,这些债务经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化之后,巨额债务货币增发产生了泡沫财富感,货币贬值无可避免,市场资源配置被人为扭曲,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其后果是经济脂肪大量增生。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三 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鹜?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问题:
              (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指出其在二战后初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现代历史上,美国是否产生过0型“血源”,并用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材料二、三的著者提出了什么主张?试举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的英国对华贸易
              (单位:万英镑。表中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额)

              ——上述材料依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及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材料四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税税率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的贸易政策及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及原因,据此分析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 6.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效果各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行业中用工情况(%)

              ——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表2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

              ——根据吴于廑主编的《世界近代史》(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改编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后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的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来比喻这场危机。这次金融风暴也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的时间被延长。
            材料三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请回答:
            (1)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当今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两次危机的举措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2008年10月13日,失业的金融业人员在华尔街头卖艺挣钱

            图2 20世纪30年代某天华尔街门前的求职者

            材料二 2009年2月1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政府提交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新网

            材料三 “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美国总统胡佛

            请回答:
            (1)材料一两幅不同时期的图片却反映了相同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的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图2中问题的?其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材料二、材料三,材料二的做法是否体现了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美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