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面,美国的发展尤为显著。……在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触市场的活跃。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美国已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

              材料二

              罗斯福宣誓就职        遵守工业法规的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    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新政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永久繁荣”破灭的标志是什么?(2分)分析“破灭”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两项措施?(2分)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历史影响。(4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摘自新浪网

              请同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2分)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这些措施有何特点?(2分)

              (3)据材料二、三,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时的奥巴马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相似措施有哪些?(4分)其实质是什么?(1分)

               

            • 3.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中,自由主义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传播。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思想家那里有很多解释,从抽象的理念角度,自由主要是指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法律除外)的发展和人格独立,个人的独立选择等。个人的自由发展既包括经济的自由发展,也包括个性及其他方面的自由发展,并强调这种发展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是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和约束的。

              材料二   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一程上来。

              材料三    古典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率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自由主义”的内涵是怎样不断拓展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诞生的历史必然性。(6分)

              (3)据材料三,归纳概括亚当·斯密理论主张的核心,并结合史实说明亚当·斯密理论的实践结果。(6分)

              (4)综合以上认识,谈谈亚当·斯密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4分)

               

            • 4.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保护贸易理论学说。这一理论视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贸易顺差有利于积累财富,为此国家应采取干预和保护的政策以实现贸易顺差。这种学说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因而在15到17世纪的西欧各国专制君主国和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早期资产阶级所称道与推行。

              ——摘编自叶晓东《浅谈重商主义理论与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渊源》

              材料二 在西方,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从如何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出发而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前者主张政府对某些社会经济生活,应实行无为而治不加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后者则主张政府应利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社会经济生活实行管理、调节的政策。这两者的地位依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两者同一性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浅析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两种经济思想的利弊》

              材料三 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它认为社会应保证每个人在择业、保护私有财产、使用收入、运用资源等方面享有充分自由,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然后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而实现公共利益。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重商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重商主义是如何“在15到17世纪的西欧各国专制君主国和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早期资产阶级所称道与推行”的。(9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这两者的地位依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结论。(8分)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呈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宣传画在苏联被视为“特殊的政治艺术品、英勇先进的艺术——是全民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1和图2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两幅宣传画。

               

              图1 五年计划 四年完成             图2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材料二 海报在美国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图3和图4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两幅海报。

               

                 图3 蓝鹰运动     图4 工作付酬的美国

              请回答:

              (1)图1反映出苏联采取了什么工业化方针?如何评价该方针?图2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宣传画,请判断其说明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2)图3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图4是当时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为了推行某项政策发行的宣传海报,该政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回答两国国家资金的流向有何不同。

               

            • 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争论:张素民等人认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受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唐庆增等人认为“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迭其目的也。……获得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竞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摘编自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和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你所认同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理由充分。)

               

            • 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延顿认为:在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由于社会逐渐开放,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迁,社会动员扩大,人的自主意识觉醒,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随着改革的进行日愈膨胀,而国家制度和整合机制的变革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人们被调动起来的欲望和诉求,因而民众中产生了一种相对挫折感,并引发弥散性的不满情绪,导致社会失序。对此,加强中央权威的力量也就成为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该观念成为新权威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释】新权威主义是指主张改革之初就遇到种种问题在旧体制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秩序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有近(现)代化导向的权威政治来协调整合社会秩序,并引导近(现)代化进程。作为学说,新权威主义被用以描述或解释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国家的政治发展现象,而作为政治实践,新权威主义则是介于传统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权威主义”的相关观念。

              (要求:,对该观念赞成、反对或另有观念均可,要求观念明确,史论结合)

               

            • 8.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四章 半人半神和花花公子们的集会:1787年5月。第五章 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之三:6月11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三章 总统制的迷局:7月17日~26日……第十九章,瑕不掩瑜:9月8日~17日。

              ——引自[美国]戴维·O·斯图沃特《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一书的目录

              材料二  1890年至1939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法律及其主要内容

              时间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1890年

              《谢尔曼法》

              推动了国家经济权力的集中,对自由竞争进一步限制

              1894年

              《威尔逊──葛曼法》

              对进口商品实行低关税或免税

              1906年

              《食品卫生和药品法》

              并成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1914年

              《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有发布违禁命令的权力,对于违反命令的工商企业,可将案件提交法院审理

              1933年

              《紧急银行救济法》

              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以巨大的权力,只允许联邦储备体系中健全的银行向财政部领取执照而重新开业

              1933年

              《农业调整法》

              政府奖励、津贴的办法,提升农产品价格,恢复农民的购买力和战前的地位

              1933年

              《全国工业复兴法》

              监督工商企业的公平竞争,以提高工业价格,刺激生产

              1933年

              《联邦证券法》

              政府第一次出面对股票和有价证券市场进行调节,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管理与监督

              1934年

              《证券交易法》

              1935年

              《存款保险法》

              成立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个人存款

              1935年

              《社会保障法》

              规定对老年和失业者实行保险制度

              1939年

              《民用航空法》

              国家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干预与调节

              1939年

              《社会保障法》

              正式确立了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儿童、妇女、病残者的救济福利制度

              ——根据钟流编译《美国经济概貌》(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制

              材料三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1978年

              1985年

              1988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4.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19.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0

              57.8

              82.7

              —— 《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 —1993)》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三章、第十章、第十九章中目录内容的核心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90年至1914年、1933年至1942年美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出现这些特点的各自原因。(8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所体现的经济运行方式上的异同。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8分)

               

            • 9.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 10.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 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 ,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