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2.

              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下列照片,回答相关问题(13分)

              请回答:

              (1)图①与列强哪次侵华战争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2)图②的发言是在哪次会议上?(1分)指出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2分)简要说明此次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2分)

              (3)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1分)图④所反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4)以上照片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2分)有何感想?(1分)

               

            • 3.

              (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 4.

              “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苏两国之间形成同盟关系

              ②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③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有效地防止该地区战争爆发

              ④体现了新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5.

              下列有关国际组织及宗旨的表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国际组织

              宗旨

              A

              上海合作组织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建立军事政治同盟

              B

              世界贸易组织

              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C

              华沙条约组织

              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D

              欧洲共同体

              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

               

               

               

               

               

               

               

               

               

               

            • 6.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道:“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按照这一要求,新中国成立后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7.

              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8.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 9.

              读图。导致1956年和1965年出  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有

              ①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③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0.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