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72年毛泽东接见他时,说:‘你们到北京这么一来,全世界都战战兢兢。主要是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这两个大国,它们不大放心了,不晓得你们在那里搞什么鬼。’”此处的“他”最有可能是

              [     ]


              A.尼克松
              B.基辛格
              C.勃列日涅夫
              D.田中角荣
            • 2.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充分表明:
              [     ]

              A.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B.美国完全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
              C.美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D.中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 3. 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去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类事件不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②说明日本右翼势力仍有一定影响 
              ③亚洲人民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④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破裂 
              ⑤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     ]

              A.②③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 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72年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材料二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于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来华进行“迎春之旅”。28日,他在北大演讲时提出:日中关系除了和平友好之外,而别无其他选择。……日中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了作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地位,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力量能够为亚洲及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把眼光放在两国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利益上,并且努力使其扩大。 30日,他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用饱蘸墨汁的中国毛笔写了四个大字——温故创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日关系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两国“所存在的共同利益”是什么?从中日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来看,你认为“温故创新”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1972年夏天,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基辛格大骂日本说:“在所有背信弃义的人中,小日本是最坏的一个。”这说明美日之间
              [     ]

              A.关系恶化
              B.完全决裂
              C.对亚洲展开争夺
              D.既勾结又斗争
            • 6. 二十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对于美国人乃至所有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好莱坞影片是他们了解中国、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习俗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从好莱坞影片中看出美国的中国形象在20世纪的变迁。
              材料一:(20世纪初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华人的形象被格式化了。他要么是一个“黄种异教徒”……要么是一个白人的忠实仆从……     
              材料二: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这一时期电影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到30年代末,抽鸦片者、厨师、洗衣工之类的华人形象开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神秘的侦探、贫穷但却高尚的农民之类的正面形象。
              材料三:进入60年代,早期关于中国及华人的反面形象又重返影坛,帮会争斗、白奴与贩毒再次主宰了华人题材的影片。
              材料四:70年代,……美国电影对现时中国政治题材的表现越来越少,传统的中国与华人形象又走上银幕。70年代中期,影星布鲁斯?李(即李小龙)所塑造的中国功夫形象风靡一时。
              ——材料均出自张小琳《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溯源》

              问题:
              (1)四则材料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当时中国国内背景分别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指出影响上述中国形象变迁的主要历史因素有哪些?(至少两个不同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①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②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③共同点就是指双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④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 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请为下列一组新闻图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 

              [     ]

              A.破冰之旅
              B.一国两制
              C.走出冷战
              D.对外开放
            • 9. 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请为下列一组新闻图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

              [     ]

              A.破冰之旅
              B.和平共处
              C.走出冷战
              D.对外开放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款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第二十五款合众国民人在中国各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第三十二款嗣后合众国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以示和好之谊;该船如有采卖食物、汲取淡水等项,中国均不得禁阻,如或兵船损坏,亦准修补。    
              ——《望厦条约》

              材料二  废除《辛丑条约》,美国“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条约还规定新约中未涉及的问题,如有影响中国主权的,应由中关双方政府代表会商,依照普遍承认的国际公法原则及近代国际惯例解决之。
              ——摘编自1943年1月11日《中关新约》  

              材料三    中关贸易状况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攫取了哪些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炼材料三的主要信息,并分析其原因和由此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