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 5. 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

              [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 6. 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表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主义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 7.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8. 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 9.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