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②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   

              ③一人户的一直呈上升趋势     ④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2.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2分)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4分)

               

            • 3.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图8中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4.

              (26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3分)

               

            • 5.

              (13分)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6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材料三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试错反弹”,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萎缩”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台州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38)(26分)关注民生,实现社会的和谐,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当时有人就曾这样说:“就是应该让社会下层尝尝贫穷的滋味,否则他们永远不会变得勤快起来。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l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单位:元/人)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1985年

              456

              551

              724

              963

              1163

              2008年

              4533

              6195

              10345

              17888

              26982

              2008年比1985年增长(倍)

              8.9

              10.2

              13.3

              17.6

              22.2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资本家认为社会的贫富问题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各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社会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改革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3)归纳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 综合以上三段材料,谈谈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 8.

               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9.
              【题文】古今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2)北宋、明、清各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3)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 10.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刺,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舍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是中国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
              材料三: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
              材料四: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一一“五个一号文件”。
              请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