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在十七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失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人口统计表

              材料三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城乡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情况。材料三图所显示的DE和EF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城镇人口各有什么变化?出现这些不同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举例简要说明英国和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要不同特点。
                                                                                                                                                                              
              (4)根据中英两国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有关情况,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2.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 ,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


              A.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
              B.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
              D.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
            • 4.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乙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为3400亿斤,1961年为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为6000亿斤,1984年为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指出材料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以什么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哪些伟大的理论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 1998年的79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褚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 9.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一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