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 2. 1978-1993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说明了(  )
              农产品收购比率1978年1985年1988年1991年1993年
              国家定价(%)94.437.024.022.210.3
              国家指导价(%)023.019.020.07.0
              市场调节价(%)5.640.057.057.882.7
              A.农业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B.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废除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农产品收购价逐步提高
            • 3.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 4. 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5. 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着新事物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异域碑文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撰文是另一官员徐继金,碑文写到:“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秦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栽!”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时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首十分恼火,遂将徐继金、毕永绍罢官。--据张建伟《近代化细节》
              (1)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徐继金等人举动“十分恼火”的原因。
              材料二  状元办厂经商
              状元经商,估计是唐朝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骞于1895年(发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了结于此”的感叹后)宣布弃官经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骞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摘编自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张骞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骞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促使他弃官办厂经商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公务员下海
              1984 年 10月,广东顺德人潘宁辞去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成立了一家乡镇集体企业“珠江冰箱厂”,生产“容声”牌冰箱。五年后全国冰箱市场形成“北海尔、南容声”的双雄格局。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中专程到厂视察,发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邓氏格言。1996年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摘自新浪网
              ( 3 )据材料指出潘宁所办企业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 6.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 7. 如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8.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安徽省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由材料可以得出(  )
              A.当时农村经济中存在着右的思想束缚
              B.讲话实际上为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C.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 9.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 10. 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含义不包括(  )
              A.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B.昭示了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C.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D.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