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各国普遍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1949年到1960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材料二: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材料三: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十七大报告解读》

              (1)据材料一和史实指出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这一探索对我国今后发展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当前农业与现代化农业之间的主要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 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造成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材料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为3400亿斤,1961年为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为6000亿斤,1984年为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指出材料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 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什么主要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下面我讲十个问题。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一摘引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1)指出毛泽东所说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在工业化道路、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第六、第七大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在农、轻、重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评价这一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上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