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24分)国家治理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材料二 要找出一种联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维护每个联合者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同时,在这一联合体中,每一个人在与全体人相联合的时候,所保持的服从仅仅是对他本人意愿的服从,而且仍然保留着像以前一样的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归纳材料一、二中的治国主张。(4分)结合所学,分别简述其影响。(4分)
              材料三 法国历史图片

              材料四 当要求在宪法条文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数度被尚未完全抛弃复辟幻想的君主派议员否决后,温和共和派议员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1875年1月30日,该议案在议会以353票对352票,即以一票之差获得通过。既然瓦隆修正案承认了共和国总统的职衔,那么也就意味着承认了共和国本身。就这样,共和制终于被议会承认了。
              ——吕一民《法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共和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谈谈你对“一票共和”的认识。(6分)
              材料五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述“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4分)“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2分)
            • 2.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 ,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 4. 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为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B.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与时俱进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D.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 5.
              【题文】(12分)淮北口子酒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它不仅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且也见证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嘉庆七年(1803年),濉河再次得到疏浚,上接萧县以北的黄河古道,下连淮河,往来商船通航,使濉溪口的商业趋向繁荣,酒作坊发展到三十多家,口子酒远销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江西等地。清末民初,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濉溪的酿酒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自《淮北市文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二 民国27年5月,日军攻占濉溪,许多作坊被炸毁,酿酒业遭受严重破坏。民国34年,利用战争空隙,恢复生产,酒坊发展到50余家。民国35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濉溪,横征暴敛,加重酒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致使多数酒坊倒闭。     
              ——摘自《淮北市志》
              材料三  1949年5月,人民政府赎买了私人糟坊“小同聚”,创立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它是安徽省最早的一家国营酒厂(即后来的濉溪县口子酒厂前身)。1950年,国家对酿酒业实行专卖政策,又将私人的19家作坊折价卖给了国营酒厂。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扩大了酒厂规模,购买了新设备,进行了技改,提高了质量。从此,濉溪的酿酒业获得了新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自《淮北览胜》
              材料四 1978年以后淮北市酿酒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淮北市为了避免口子酒品牌之争,将市、县三家实力强劲的传统口子酒生产企业,重新整合资源,优化资产,组成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资产八亿元,占地一千五百亩,年产各类优质曲酒三万余吨,年创利税超亿元,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完备,拥有较为先进的质检中心,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各项辅助管理。自2000年以来,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等重要经济指标逐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2003、2004年,口子酒业都以优异的表现晋级中国白酒“十佳”行列。              
              ——摘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影响濉溪酿酒业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2)以口子酒为例,请你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建国前后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3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析1978年以后我国企业发展出现新的机遇的原因。(3分)
              (4)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金融危机,请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2分)
            • 6. 【题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持续迅速发展,对其发展原因归纳最准确的是(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对外开放   
              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④国内稳定的政治局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7. 【题文】
              从下面两幅图中(如图1、图2所示),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

              图1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2 今日商品人挑选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 8.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世界近现代交替的19世纪与20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正是由于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
              20 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1)一战后人类社会出现的激烈震荡在政治、经济领域里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后来是怎样克服和战胜这种震荡的?(4分)
              材料二 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2)二战后促进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了60年,将这60年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转折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
              (3)在前30年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采用了什么模式?后30年中,为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中国在90年代有哪两次重大的理论突破?(3分)
            • 9. 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是对下列哪次会议的评价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 10.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