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图8中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凤凰网  

              材料二、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凤凰网  

              材料三、近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的“搭台布阵”备受国际舆论关注。面对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显而易见这是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围堵战略。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是指什么?这对以后的中国发展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中国终于决定要走向世界,获得重大发展与成功。试举例中国相关重大史实说明它。中国的走向世界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走向世界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材料一二和中国的历史,你认为中国应采取怎样应对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材料三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试错反弹”,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萎缩”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钧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互动百科·瓷器》

              材料二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
              ——《中国陶瓷史话》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餐具一口气连夺三块国际金牌,艺术瓷厂的“福寿牌”粉彩瓷远销120多个国家,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获莱比锡国际金奖,“彩虹釉”获第39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发明奖……民营瓷厂如雨后春笋,所有产品千姿百态,五彩纷呈,古老的瓷都到处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新景象。
              ——《话说景德镇》

              材料四 2010年11月11日,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中国富商以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拍得。有英国记者感叹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金融时报》记者史提夫文森撰文,“回顾上世纪中国,你就能明白为何中国人如此热衷于重建他们的历史。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
              ——摘自《中文百科在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学者把瓷器定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其中“各种社会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瓷器爱国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 口号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 8.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材料二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     ]

              A.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改革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


              (4)归纳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