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2分)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4分)

               

            • 2.

              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4分)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

              (3)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4)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4分)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4分)

               

            • 3.

              (16分)“光盘行动”、“民生幸福”、“中国梦”等是2012和2013年的新闻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举措?(6分)

               

            • 4.

              (26分)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6分)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6分)

               

            • 5.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8分)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1分)
              材料一: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洋务人才的需要,在早期留美的容闳上下努力之下,(1872年)120名12岁—l5岁的幼童 赴美 留学,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洋务运动中期派出近百人的船政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船政和军事,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等。这批留学生中对中国近代化事业贡献最大的是被称之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著名维新思想家、翻译家产复。
              ——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 动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清政府于1896年派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赴日留学的开始。1898年,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 片》,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留学日本的国家政策自此确立。 
              ——丁相顺《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
              材料三:中共旅欧支部于1923年开始从当地选派一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青年去苏联深造。……孙中山逝世后,包括一些国民党委员子女在内的革命青年和国共两党党员,被派往苏联留学,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学习高潮。
              ——张彩丽、刘瑞丽《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材料四: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个人通过托福考试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出国留学方式开始在一些学习精英中涌现。继早期“留美热”后,“留日热”“留加热”“留澳热”“留英热”又相继形成。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2万人。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68倍。
              ——中国教育新闻网《1978年:留学史掀开新的一页》
              (1)据材料写出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主要目 的地的走向。(2分)
              欧美(19世纪70、80年代)→  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   (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国(1978年以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1)问中后两次留学目的地转向的时代背景。(12分)
              (3)材料中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途径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据材料四,简要归纳1978年以后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2分)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截至2001年)
              年份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安徽,四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后在全国推广。
              1980年
              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1982年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1984年
              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年
              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年
              中共中央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89年
              中共中央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001年
              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表》,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至少两个方面),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 8.
              (10分)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
              材料二 下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是如何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的?(2分)举两例说明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是如何践行自己的观点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时代“游行的队伍”应该是指什么事件?(1分)图中邓小平时代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哪两项重大决定?(2分)
              (3)材料三中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 9.
              【题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大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背景
              主要内容
              实质
              影响
              美国罗斯福新政
              1929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

              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

              中国改革开放

              确定新的指导思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决定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他们的决策和措施有什么共同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 10.
              【题文】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威灵顿将军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当时英国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民众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
              ——新华网2008年9月19日《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1)据材料一,英国民众认为“《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二 领导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败给了工党领袖艾德礼,丘吉尔觉得自己永远不能原谅英国的选民。艾德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承诺迎合了选民。仔细观察下图。
              (2)据材料二分析,丘吉尔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艾德礼竞选获胜说明了什么?此次选举结果,如果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30年奇迹的动力,我想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创新。第一个创新就是观念创新、理论的创新。第二个创新是制度创新。第三个创新是市场创新。第四个创新是技术创新。
              中国需要不断地转型。第一次转型是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现在需要第二次转型。应该转向制度建设……作为政府,其职责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制度恰恰是一个无形的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激励机制。有的是创造财富,有的是转移财富,有的是掠夺财富。众多的制度安排,不可能靠企业去解决,必须得靠国家行为来调整和解决。明确了这一点,进行制度建设就会降低国家的制度运行成本,也会降低所有人的风险。
              ——2008年12月8日《瞭望》文章:胡鞍钢眼中的两个三十年
              (3)据材料三,胡鞍钢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依据材料说明你的理由。
              (4)就材料一、二、三所提供的情况开展综合探究,请你命制一个合适的题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