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 2.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 3.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沙发上,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中山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①中山装    ②沙发   ③洋葱炒鸡蛋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迁的原因不包括  (   )
              A.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提倡
              B.“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潮的推动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联系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 5.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 6.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    )
               A.电影        B.电视        C.报纸        D.广播
            • 7.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不具有代表性的是(    )
              A.旗袍       
              B.中山装    
              C.京剧     
              D.里弄住宅
            • 8.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
              A.中山装            
              B.西装           
              C.长袍            
              D.马褂
            • 9. 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 10. 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