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指

              A.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C.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2.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 3.

              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4.

              三民主义实践的表现有(    )

              ①  武昌起义成功

              ②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5.

              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   )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平均地权 

                ③反对民族压迫           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

              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暴力革命

               

            • 7.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8.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100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 9.

              (37分)探究主题一:(19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

              材料一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材料三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十.每县开创自治之时,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时照价收买。自此次报价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全县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

              十一.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十二.各县之天然富源与及大规模之工商事业,本县之资力不能发展与兴办,而须外资乃能经营者,当由中央政府为之协助;而所获之纯利,中央与地方政府各占其半。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1)材料一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

              (3)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途径。(6分)

              探究主题二:(8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启蒙运动

              欧洲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请回答:

              (1)除“天赋人权说”以外法国启蒙思想家还提出了哪些社会学说?(3分)

              (2)从西方国家殖民史的角度谈谈你对他们所说的“人权”的认识。(5分)

              探究主题三:(10分)空想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并在临终时说“一切社会设施的目的都应该是从道德上.智力上和体力上改善人数最多的和最贫穷的阶级的状况。”英国的欧文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付诸行动,他到美洲进行“和谐制度”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和生活真正和谐的社会。他把自己的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并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引自《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

              请回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主张有哪些共同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6分)

               

            • 10.

               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    (       )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②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③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④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