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这种主张

              A.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B.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 2.

              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说: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

              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其中体现“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的是(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 3.

              下列著名作家来自拉丁美洲的是

              A.安徒生
              B.马尔克斯
              C.贝克特
              D.泰戈尔
            • 4.

              1957年,著名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

              A.《西风颂》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十日谈》
            • 5.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研究莫言作品可以参考

              A.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B.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C.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 6.

              “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下列美术作品与上述对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是:

              A.《日出•印象》
              B.《干草堆》
              C.《鲁昂大教堂》
              D.《毕加索自画像》
            • 7.

              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

              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
              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
              C.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D.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 8.

              美国作家尼克为解释某一小说流派举例说,“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侩子手:“你肯定这玩意儿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这一小说流派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 9.

              世纪3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两部小说——《飘》(1936年)和《逆性的安东尼》(1933年)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此时最畅销的杂志——《生活》(1936年创刊)则以精彩的摄影著称。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美国( )

              A.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
              B.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
              C.文艺呈现逃避现实的趋向
              D.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生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