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
              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规模
              C.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
              D.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为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三个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之处。
              (2)指出上述不同对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 4.

              下列中外改革中,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 5.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自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1919年)

              (1)“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三国改革对三国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尽管改革失败,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近代西方民权思想相比,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何显著特征?
                                                                                                                                                                              
            • 8.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指
              ①废藩置县 ②殖产兴业 ③文明开化 ④建立新式军队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