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材料二  日本的改革家们曾预想用“西方的技术、东方的道德”作为日本变革的方式,但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与实行近代化是相背离的”,此后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上,政府设立工部省等机构,开办了众多国营企业,其景象可以与清王朝的洋务运动相互辉映。但是很快政府认识到国有官营弊端太大,便毅然改弦更张推行民营化,伊藤博文认为,明治政府创办各种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示以实利,以诱人民”,当这些工矿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工人方面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政府就应该把这些官菅企业售给民间商社。民营化运动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快速成长。
              --摘编自《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经济近代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日两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894年到2010年前后的116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两次“擦肩而过”,在许多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中日两国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实力经历了两次“换位”。如果以时间来界定这两次“换位”的话,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刚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立即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入中国,挑起甲午战争,在陆海两方面打败外强中千的老大清帝国,并逼迫清廷割地赔款,实现了对中国的超越。第二次则是2010年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被中国这个百余年来的“弱邻”超越,日本社会在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但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特点等方面看,日本在可预期的将来难以再现强劲经济增长,即使不出现下一个“失去的二十年”,再次超越中国似也遥不可及。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指出中日两次“换位”的领域及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次“换位”的背景。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说……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两个东亚的不甘于屈居人下的国家的自救行为。
              --陈悦《甲午战争失败是因中国不懂得拥抱世界》
              材料二 宪法代表了国家的精神,国家的立场,国家的主义,国家的构造,国民的权利,是描述国家根干的基本原则。只要我们透过日本宪法,就可以知道,在清日战争的时代,日本国家体制已经完成了向近代国家体制转型的理论基础,而且开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付诸于实践。
              --《对话宗泽亚》(凤凰网历史频道)
              材料三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以强兵为富国之本,强兵后的侵略对象就是中国,所以日本的富强,整个是建立在侵略中国的基础上,促成日本经济起飞的第一笔财源就是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的现代化就是建立在剥削、侵略和残害中国的基础之上。
              --石佳音《“台独”意识发端于甲午战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国的“自救行为”共同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日本宪法确立了什么样的“近代国家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的体制转型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谈谈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 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表明,商鞅采取了一种什么政策?分析商鞅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1873年7月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件》,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运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3%为定率;(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
              --改编自《日本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了近代化之路。--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  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异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