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表),其主要目的是(  )
              类别篇数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47.4%
              经济/财政/商务8719.2%
              总论194.2%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 2.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
              A.经济近代化
              B.政治民主化
              C.军事科技化
              D.文化大众化
            • 3.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 4. 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 5.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改变了埃及的历史,给后人留下诸多启示,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曾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楷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1)有的史学家认阿里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有的却认为阿里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成为一个国家“,相反,”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你赞成哪种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试从目的、性质、效果三个方面比较戊戌变法与阿里改革的主要差异。
            • 7. “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与材料联系最直接的事件是(  )
              A.甲午海战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瓜分狂潮
            • 8. 材料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今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详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透过细节看清朝》
              (1)根据材料,概括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慈禧太后与戊戌政变。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l)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10. 中国“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战败”后的“体制重组”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清末新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