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表面支持和保护光绪帝,背地却出卖维新派的历史罪人是
              [     ]

              A.袁世凯    
              B.奕诉
              C.陈宝箴    
              D.翁同龢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悲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  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粱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粱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7.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

              A.促进思想启蒙
              B.推动政治改革
              C.挽救民族危亡
              D.发展资本主义
            • 8.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没有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9. 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
              材料一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 几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材料三 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 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