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右图是“民粹派在农村宣传”的历史图片,下列思想不属于他们宣传内容的是

              [     ]

              A.主张资产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
              B.痛恨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的剥削
              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 2.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A、为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的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根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梁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关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材料三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的第一次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 以上,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宁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   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收入丧失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相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的,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材料三  在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批采用资本主义方式改造和经营自己庄园的资产阶级化贵族地主。他们为数不多,但是,它是农村中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沙俄49省的9 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     
            材料四  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     
            ——均摘自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分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实际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尽管改革形式多种多样,特点各异,但这些改革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19世纪中后期,某国最高统治者面临国内严峻形势,被迫有所行动,但他同时在国务会议上宣布:“诸位请相信,凡是为保障地主利益能够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该行动是
            [     ]

            A、法国颁布《民法典》
            B、德意志实现统一
            C、俄国废除农奴制
            D、日本明治维新
          • 8.        19世纪早期就有一位学者对当时俄国社会发出预言说:“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有用的一课。”俄国是如何接受这“一课”教训的 
            [     ]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十月革命
            D.建立地跨欧亚大帝国
          • 9.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材料中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中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