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了消除社会的动荡纷争,促进雅典城邦的振兴发展,梭伦冲破重重阻力,发起
              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改革中,叔本华把梭伦的改革原则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
              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 2.
              对下图中法典的准确表述是
              A.表明雅典人试图建立僭主政治
              B.主体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
              C.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
              D.为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 3.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4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 4.
              在棱伦担任执政官的时代,年收入100麦斗的雅典公民,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
              A.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B.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C.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
              D.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小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小题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 6.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梭伦担任执政官准备改革前,许多贵族纷纷表示反对,梭伦不得不多次与其辩论;同时,社会上大量平民也表示了对改革的担忧。为此,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商鞅舌战图
              商鞅曾为推行变法而与秦国大臣进行辩论,其中甘龙、杜挚都向秦孝公进言,反对商鞅实行变法。甘龙说:“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杜挚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高祖(注: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材料五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雅典的部分贵族和平民为什么会反对或担忧改革?(2分)对此,梭伦的政治理念是什么?(2分)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2分)
              (2)甘龙、杜挚等人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何在?(2分)变法能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2分)
              (3)高祖(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2分)
            • 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三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3分)
              (2)试从材料一、二的改革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4分)
              (3)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的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4)材料三中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哪种土地制度?(2分)其影响是什么?(2分)
              (5)试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 8.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人民版教材
              材料四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2分)各适应了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材料一、三,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内容中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4)材料四中对梭伦的不同评价主要围绕哪一问题?(1分)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评价?(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分)
            • 9.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
              归纳为“不要伤害别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避免平民沦为奴隶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 10.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海外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根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怎样的政治权利?(3分)
              (2)如何评价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6分)
              (3)除此之外,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又进行了哪些改革?(6)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