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住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助、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
            • 4.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1905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年11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年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年8月27日发布“宪法大纲”,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 6. 材料  端方在清末,绝对属于满人中的翘楚。他思想开明,又能干。早在戊戌变法中,他就是满人中不多的变法支持者。晚清预备立宪,他更是非常卖力的推动。外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中,他是最重要的一位。他在地方任上,一边大力改革,一边着力防范革命党,但处置起来却比较温和。若不是慈禧和光绪翘得太早,端方没了靠山,遭政敌算计,罪名是在慈禧的葬礼上沿路照相,作为满清能臣,他理应在后来的政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清王朝的倒计时的几个月,端方被重新起用,受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不久就赶上保路运动。他从湖广总督那里讨了一个多标的新军,入川弹压。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尽管端方刻意隐瞒武昌的消息,但他所带领的这一团士兵,还是变得躁动起来。端方闻到了气味,却无处可逃,被士兵斩首。就这样,端方成了清亡之际,名气最大的牺牲者。一个异族统治的朝代灭亡,牺牲掉的,往往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人。--摘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端方作为满清能臣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端方成为“牺牲者”的原因。
            • 7. 材料一  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是真诚的,那种指责宪政改革不真诚和拖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站不住脚的,只是代表了革命党人和一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的意见……作为一场“传统内的改革”,清政府所认可的宪政概念含有维护过去的传统和王朝统治的企图,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一个相信自己还有足够的权威“钦定”宪法和国会的王朝来说,维护自身权力的企图自然是其最本质的目的。
              --梅恩伯格《中国立宪政府的出现1905--1908》
              材料二  然而,当时中国立宪派士绅精荚们,为了仿效日本的“立宪”。却走到英国式的“民定立宪”模式上去了。这是一种分权化的、用宪法限制王朝政府权力的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清末激进立宪派士绅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立宪可以致国家于富强之途,要立宪,就要学英国,因为英国自下而上的民定宪政,才是货真价实的立宪。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廷与立宪派在“立宪”问题上的分歧及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5年宪政运动骤然高涨的直接原因及清末宪政改革的实施效果。
            • 8.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文:“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革命思潮日趋高涨
              C.宪政思想已有传播
              D.近代政体终于确立
            • 9.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反映了描述者(  )
              A.反对地方宣传自由
              B.赞成宪政,反对清廷专制
              C.肯定报纸教化有功
              D.鼓吹新政,反对满清统治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新政中的政治改革首先是官制改革,……前一阶段改革主要包括整饬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撤通政使司。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徒拥虚名的漕运总督。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的机构,如督办政务处、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同一过程还包括旧机构改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等。
               1905年7月,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仿行宪政,新政第二阶段的改革开始。官制改革首先始于中央,然后在地方上推行。官制改革,依照立宪诸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使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所属,相辅而行,并按一定权限作了划分。……1908年9月,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1910年11月,鉴于请开国会浪潮迭起,清廷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至五年;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暨内阁办事章程谕”,废内阁、军机处及会议政务处,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满员占9人,汉员占4人,满员中皇族又占7人(一说5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责内阁。
              --摘自申在文《清末新政政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