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     ]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
            • 2. 从下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     ]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 3.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4.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戋发醒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 5.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6. 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 7. 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
              [     ]

              A.孙中山
              B.李烈钧
              C.黄兴
              D.宋教仁
            • 8.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鈞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 10. 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     ]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