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分)

              (2)请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3)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2分)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 2.

              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10分)

              材料一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材料二 黑龙江,我国最北的一个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片黑土地为国家累计提供了全国近1/2的原油、1/3的木材、1/3的电站成套设备、1/10的煤炭、1/2的铁路机车以及大量的商品粮。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4分)

              (2)东北地区曾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举出1953~1957年期间,东北地区工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并分析20世纪50年代使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3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基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材料三: 1954年,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4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何种政策导致的结果?(2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所呈现的特点。(2分)

               

            • 4.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 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分)

               

            • 5.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2分)

               

            • 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1950年,上海机械厂的产业工人正在听苏联专家讲话。苏联为中国提供了技术和支持。

              图2  1980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给上海工厂颁发许可证,由麦道公司提供飞机部件,在上海组装生产MD—82双发飞机,并交付中国民航总局。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50~ 80年代中国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7.

              (21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4分)

               

            • 8.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 9.

              (13分)辛亥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惶惶……其实瑞澂未必打算追查,但谣言四起,”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金冲及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由当时的客观大趋势所决定,这就是必然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问题二:成功与影响

              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2)结合列宁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4分)

              问题三:继承与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最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3分)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会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2.依据材料二选其中③④两幅对联(注意对联编号),分析指出对联反映的事件及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4分)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