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3月,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称“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材料一中的“自由世界”指什么?美国为什么自认为能领导“自由世界”抵抗“极权政体”?在中国如何推行此政策?(4分)
              材料二1969年7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的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2)概括材料二所述政策出台的背景,之后美国是如何实施其“亚洲政策”的?(5分)
              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3)综合上述材料,“直到今天”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有什么危害?中国应该如何应对?(5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10岁到15岁的少年,在  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迭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材料二 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愈30万人。     
              材料三 200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唐纳荷的采访时说到:“中国在爱尔兰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萧伯纳,他说过:‘我们是朋友,如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开放、学习会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1)材料一中提到的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一事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运动中的举措?
                                                                                                                                                                                
              (2)清政府为何派青年才俊出国学习?中途为何又召回?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3)材料二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4)读完整段材料后,你是如何理解“开放、学习使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的。 
                                                                                                                                                                                
            • 3. 2010年11—12月,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拉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

              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B.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C.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昊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材料一蕴涵着先秦思想家的哪些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下图为《机器时代的享受》。它描写了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



              材料三 20世纪后期,有科学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五十年之内,图瓦卢等九个小岛国将全部没入海中,图瓦卢等国的人民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难民”。

              ——搜狐新闻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英国有钱人的“时尚”?结合材料三,指出这种“时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有何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20世纪后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概念转化为行动的国际文件是
              [     ]

              A.《联合国宪章》
              B.《阿拉木图宣言》
              C.《里约热内卢宣言》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9. 泰晤士河被英国人习惯地称为“老父亲泰晤士”。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是:“Your  MONEY  or  Your  LIFE!”该图的立意是
              [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的重视
              D.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污染严重的铁矿石厂转移到菲律宾。这件事情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
              ——赖余贵《污染转移与生态殖民》

              材料二 2005年12月,香港承办世贸部长会议,全球几千名反全球化人马随之纷纷杀到,用特区政府的话叫做“展现世界示威文化”,有人说反对已经“全球化”。(见下图)

              材料三 2006年3月11日,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世界多维勒会议上表示,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希望成为全球化的替罪羊。(见下图)

              走向世界的澄海玩具

              西班牙发生焚烧“中国制造”的鞋类似事件

              材料四 有人欢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认为这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有人反对全球化的到来,认为这是一个“陷阱”。(见下图)

              请回答: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的“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日益升温的反全球化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全球化现象你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