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封建制度以最后的一次打击。在土耳其、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各个单一的德意志国家,帝王宝座倒塌了。朝廷臣子,所有社会上的头面人物与拥有特殊利益的旧的土地贵族,全都随着国王的垮台而消失了。这次大战的确是民主制度的一次胜利,尽管是辛酸的胜利。它把如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那样时间长久、影响深远的过程更向前推进了。但对现代文明的基本问题,如工业主义和民族主义、经济保障和国际稳定等等,这次大战并没有作出任何回答。而且,它使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它们面对的则是经济力量日益兴盛的美国,建立起革命政府的苏联,以及反殖民运动蓬勃开展的非洲和亚洲。--摘自《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没有回答现代文明基本问题的原因。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 3. 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认为:“如果把我们的海上政策建立在同日本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政策了。”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维持英日同盟
              B.主张同美国结盟
              C.对英日同盟持反对态度
              D.主张英、美、日三国结盟
            • 4. 材料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則”(节选):(l)公开缔结和平条约;……(9)根据民族的分布 情况,调整意大利的疆界;(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现自治;(ll)恢复罗马尼亚、塞 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 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涉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 保证下,永远开发为自由航道;(13)创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 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国家不分大小,签订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 特别盟约,设立国家的联合机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威尔逊外交政策的支柱和基础。
              (2)战前,美国推行孤立主义外交,但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 重大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因。
            • 5.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 6.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 7.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 8. 大多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的作用严重削弱,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得最为积极与活跃。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是当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 9.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142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341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大   事   记
              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美国参战。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
            • 10.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致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