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 2. 黄安年教授在《世界现代历史》系列十五讲中提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取20世纪开始说比十月革命起点说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起点说更加符合世界现代史的学科体系和20世纪的历史实际。”支撑该观点成立的史实包括(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现代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及其矛盾激化和一战爆发
              ③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纪元
              ④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3. 20世纪两次大战中,中国政府都是参战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二:我国此次以参战关系参与和会,政府、人民均以中德条约既以参战之结果全行解除,而交还胶澳条件之规定,又系出自日本武力之胁迫,是以主张请求各国公决,胶澳应由德国直接交还中国。
              --《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材料三: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士诒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最后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参加了一战?
              (2)梁士诒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及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国对中国态度不同的原因。
            • 4.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一一摘自《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 :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四 :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2分)

              (2)据材料二和三,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2分) 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5分)

               

               

            • 5.

              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 6. 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德国人认为,他们需要并且理应得到‘阳光下的地盘’.……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作为17世纪以来现代欧洲的领路人,他们都对德国人的这样一个抱负不能认可。”材料反映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是(  )
              A.德国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英、法和德国的矛盾由来已久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列强对殖民地争夺引发的矛盾
            • 7. 下列对一战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美国对德国宣战  ②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③日本的参战  ④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 8.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外交的基石。商业资本及商业精神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美国早期外交。建国初期,外交以维护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争取海上自由、发展贸易为主要内容。华盛顿的活动,与此一致的是(  )
              A.在“七年战争”中,参加民兵对法国作战
              B.起草《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C.制定《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的中央政府
              D.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宣布“严守中立”
            • 9.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D.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
            • 10. 材料一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15日,日本以“维护远东和平”为名义,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撤退在中国海上的军舰或解除武装,并在9月15目前将胶州湾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材料二  1919年1月,参加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开会,商讨战后问题;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向会议提交了山东等问题。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对于战胜国中国所提出的合法要求,巴黎和会是怎样处理的? 最终的结局如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