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 1938年 10月 3日张伯伦在下议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英国对德国实行的不同政策。

              (2)两种政策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 2. (15分)

              材料一: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材料二: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打击,并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江泽民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时的讲话》

              材料三  “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是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牢牢铭记。”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讲话》

              材料四  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一座五星级酒店2009年6月9日晚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18人死亡,约70人受伤。由于包括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内的不少外籍人士当时身处酒店内,袭击还造成多名外籍人士伤亡。

              材料五  针对联合国安理会12日一致通过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的第1874号决议,朝鲜外务省13日“受委任”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朝鲜核试验的第1874号决议,并宣布在“与美国开始全面对抗的情况下”,采取3项措施以“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的自主权”。这3项措施是:新近提取的钚将全部实现武器化;开始进行浓缩铀作业;朝鲜将把美国及其追随者的封锁视为战争行为,并将采取坚决的军事对应措施。声明说,朝鲜现在已经对三分之一的乏燃料棒进行了再处理;同时,为了建设自己的轻水反应堆,朝鲜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浓缩铀的技术开发并已进入试验阶段。                            

                                                ——据新华社平壤 2009年 6月 13日电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一罗斯福的观点吗?为什么?   

              (2)、列举中国军队打击日本法西斯的重大战事。(最少3件)

              (3)、依据材料三回答“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里面,导致二战胜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二战还带给我们那些启示?

              (4)、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四五说明当前哪些全球性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三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4分)

              (2)材料二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4分)

              (3)分析材料二、三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 4. 奥斯维辛集中营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欧洲各地来的犹太妇女、男人和儿童被押解到奥斯威辛一比肯奥死亡营。……到达后即被谋杀的人数大大高于作为囚犯送到集中营去的妇女和男人的数字。据美国历史学家劳尔一希尔贝格推测,在奥斯威辛一比肯奥集中营存在的五年中,因疾病被处决,被毒气室大批谋杀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
              --[德]古德龙•施瓦茨《纳粹集中营》
              材料二  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法隶,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在馆内耸立着奥斯维辛纪念碑,并在周围划定了一个默哀区,以示对死难者的深深哀悼。馆内陈列着绞死集中营头目赫斯的绞架以及法西斯潜逃时来不及运走的2吨头发和一些饰物、用具乃至儿童靴鞋等遗物,这一切都是为了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表示,希望这种丧失人性的卑劣行径以后永远不要再重演。
              --胡德坤主编《世界遗产》
              材料三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说明其实施暴行的理论根源。
              (2)1947年,波兰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的目的是什么?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符合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哪些标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记者所述言论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勃兰特下跪这一事件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法国沦陷之后,丘吉尔告诉英国人民:“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 我们将在着陆地作战。 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中作战。 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决不投降。”7月,在不列颠之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在性能上则要更为先进。 而且英国人还使用了雷达。 在这些优势的帮助下,英国和英联邦自治领的几千名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地击退了纳粹德国空军。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昨天,1941年12月7 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日本帝国海军部队突然和蓄意的进攻……昨日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我要求国会宣布: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罗斯福国会演说( 1941 年 12 月 8 日)
              材料三   谁掌握了北非,谁就掌握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就控制了由欧洲到北非的海陆交通运输线。 二战中,英国和德意双方在北非沿海宽不过100公里,长达2000公里的狭长地带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942年年10月,英军与德意军队在埃及决战,英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 — —摘编自齐世荣等《 世界史·现代史(上)》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击退纳粹德国空军入侵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2年这场战役的名称和英军指挥官,并分析该战役的意义。

            • 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前两次世界大战皆源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二战前,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虽有发展,但因政治因素影响而不紧密。主导世界经济的列强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使其经济主要依赖于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和“势力范围”,列强间则少有往来……从而使列强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无所顾忌,导致它们走向世界大战深渊。二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越来越密切,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空前加强。

                 二战后五十年的世界政治格局,总的来说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从六十年代末起,出现美苏中大三角。此后又出现了美、苏、中、欧、日五极,使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削弱。苏联解体后,两极体制彻底崩溃,世界进一步走向多极化。多种政治势力的并存,互相抗衡与牵制,形成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随着核时代的到来,核战争更具危险性。战后出现了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太,其在制止武装冲突、调解危机、推动裁军、限制毁灭性武器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联合国成了限制全球性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葛兆富《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战争未起之成因浅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性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五十年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 7.

              两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都奉行“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逐步改变外交政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保持“中立”和参加一战的原因。


              材料二: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39年前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罗斯福说“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罗斯福1940年12月国会演说
              (3)材料三中,罗斯福说“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皮带管”喻指什么?据此,美国制定了什么法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定这一法案的国际背景。
            • 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佛朗哥说:“罗斯福总统的行为像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中立法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姿态。”罗斯福说:“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他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摘编自《中外战争史》等

              材料二

              美国的援华物资主要是通过设在美国的“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和国民政府设立的“西南运输总处”所辖的“滇缅公路”来营运的。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美国援华物资的营运受到阻隔,中美两国才又联合开辟出第三条运输途径——“驼峰”航线。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有何变化?材料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开辟“驼峰”航线的原因和意义。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防止美国再次被诱使卷入战争,国会在一九三五到一九三七年间通过三个通称的“中立法”。……这三项法律禁止给予交战国贷款或其他财务援助(不论战争的原因为何),并对相关各方禁运武器(不论受害的是哪一方)。以现金购买非军用的物资,须以美国籍船只运输才可获准。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 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地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这在当时似乎决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

              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瓦胡岛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三项中立法案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相关史实,简述美国在参战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哪些“援助”?

              (3)材料三所示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产生的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9月27日的广播讲话
              材料二:《反共产国际协定》签字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夫说:“形式上我们还要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说:“尽管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其实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材料三1937年11月,张伯伦的亲信哈里法克斯在德国对希特勒说:“……对德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通过摒弃共产主义于自己国家之外,也使共产主义不能继续向西扩张。”希特勒表示:“欧洲……唯一的灾祸,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其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完成:

              (1)材料一所指的是什么事件?最终结局怎样?你认为英国所顾虑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里宾特洛夫和吉田茂的话反映了德日签约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希特勒道出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4)哈里法克斯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