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有的战胜国本身不打算执行这一条约,认为这种过于严厉的惩罚不仅不能完全实现,反而会加重战败国的复仇心理。……事实上,在严惩战败国思想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苛刻的和约只起到这样两个作用:一方面,德国根本不愿意或是根本不可能执行这一条约,而战胜国也不打算强迫德国执行,这就是说,条约并不足以摧毁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另一方面,它损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而激起强烈的复仇欲望。

              材料二

              协定进一步确定了占领管制德国的政治、经济基本原则。政治原则是肃清纳粹主义,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消灭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德国的行政管理地方化、分散化。对德管制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的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重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满足国内需要。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等《世界通史·现代卷》

              (1)材料一中的“条约”指什么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产生的消极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处置战败国问题上有何进步之处?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硫磺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日本军坚守该岛,并利用其松软的土质与天然的洞穴修筑工事,包括永久性防御工事、火炮伪装、地道等,还驻守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美军历时一个月、付出相当重的伤亡才占领日军防守的硫磺岛,最终美军伤亡共计28686,日军只有1083人生还。

                 材料二20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大趋势出现转折的世纪。其总趋势是从向上发展达到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摘自李巨廉《战争历史运动坐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硫磺岛战役爆发时亚欧战场的主要形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二战后人类战争“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

            • 3. (15分)

              材料一: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材料二: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打击,并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江泽民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时的讲话》

              材料三  “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是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牢牢铭记。”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讲话》

              材料四  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一座五星级酒店2009年6月9日晚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18人死亡,约70人受伤。由于包括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内的不少外籍人士当时身处酒店内,袭击还造成多名外籍人士伤亡。

              材料五  针对联合国安理会12日一致通过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的第1874号决议,朝鲜外务省13日“受委任”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朝鲜核试验的第1874号决议,并宣布在“与美国开始全面对抗的情况下”,采取3项措施以“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的自主权”。这3项措施是:新近提取的钚将全部实现武器化;开始进行浓缩铀作业;朝鲜将把美国及其追随者的封锁视为战争行为,并将采取坚决的军事对应措施。声明说,朝鲜现在已经对三分之一的乏燃料棒进行了再处理;同时,为了建设自己的轻水反应堆,朝鲜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浓缩铀的技术开发并已进入试验阶段。                            

                                                ——据新华社平壤 2009年 6月 13日电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一罗斯福的观点吗?为什么?   

              (2)、列举中国军队打击日本法西斯的重大战事。(最少3件)

              (3)、依据材料三回答“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里面,导致二战胜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二战还带给我们那些启示?

              (4)、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四五说明当前哪些全球性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4. 2015年,中国人民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别重大的纪念日,是反思历史,赞美人类正义、道德和文明,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兽行的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 12月 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之多。

              ——朱成山《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据新华社

              材料三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 、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3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周年纪念邮票突出的主题。与20周年纪念邮票相比,50周年纪念邮票的内容有何变化?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3分)

              (4)如果由你来设计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邮票一枚,你打算如何设计?说明理由。(2分)

            • 5.

              1【历史——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一 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曰“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2.【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站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战对”了。但这次“战对”与第一次“战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摘编自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站队”“站对”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站队”“站对”的本质不同。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战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战对”了。但这次“战对”与第一次“战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站队”“站对”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站队”“站对”的本质不同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的演说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和各国的人权和主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再扰乱世界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告

              (1)依据材料一,简述丘吉尔发表这篇演说的背景。这篇演说表明,英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从材料二来看,签字国政府共同表达的要求是什么?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最积极的影响。

            • 9.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

              374.08

              333.42

              40.60

              7.5

              670

              材料二 2006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编自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税占比例较高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重大变革的意义。

              (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8年,从纳粹德国传来一条一惊人的消息:核裂变会产生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座城市。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推举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建议制造原子弹。罗斯福采纳了建议。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加速了研制原子弹的进程。1942年开始实施以“曼哈顿工程”命名的庞大计划。1945年7月1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摘编自何青青《美国原子弹研制内幕》

              材料二 罗斯福时期的远东战略最突出的表现在雅尔塔协定上,由于太平洋战场日益增长的美军伤亡人数,苏联出兵远东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的利益……7月17日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明确表示:“因为现在已发现了一种力量与性质都是全新的武器,以致我们不需要俄国人了,也不需要其他任何国家”。他还在18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相信在俄国人参战前日本人就将彻底失败;我相信当曼哈顿(原子弹)出现在它们本土上时肯定会如此。”

              ——戴超武《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与原子弹的使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进行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原子弹研制成功对美国远东战略的影响。

              (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624年,台湾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侵占。在此后的38年中,荷兰侵略者对台湾进行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奴役,使台湾人民饱受殖民统治之苦。1661年3月23日,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2.5万东征大军,不畏艰险,乘风破浪向东挺进,进行了收复台湾的正义之战。经过历时8个月的攻击,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结束了他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巩固政权,他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实行了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封建制度,使台湾地区的汉族与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统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加速了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采取许多有效措施,使台湾较快进入大规模的开发时期,台湾的经济、文化事业随之飞速发展,社会面貌也大为改观。当时被称为海上孤岛的台湾,逐步赶上祖国大陆的水平。

              ——王长英《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分析郑成功能收复台湾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成功的主要贡献。

            •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